陳垣廣東新會人,字援庵;1926年受英斂之託付接辦輔仁社。1929年起任輔大校長23年。抗戰初北平淪陷,日本壓迫益烈,陳垣主持輔仁校務,堅守行政獨立、學術自由、不懸偽旗三原則。1952年輔仁被併入北京師範大學,陳垣出任新的北師大校長直至去世。
陳垣早年多次參加科舉不中而逐漸放棄。1894年廣州發生嚴重鼠疫,學館解散,他開始自己讀書,對史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辛亥革命後於1913年當選國會眾議員,從此定居北京。1921年出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長,深覺政治腐敗而去職,專心從事歷史研究與教育工作。陳垣後來與輔仁大學的關係,肇始於他同英斂之與馬相伯的交往。
英斂之《萬松野人言善錄》於1917年出版,當時立志撰寫「中國基督教史」的陳垣,透過該書得知英斂之在這方面有豐富藏書,便寫信請求借閱,英得信後慨然應許。此後,陳垣即常至香山輔仁社與英斂之探討文史,並結識馬相伯。他不負兩位前輩厚望,撰寫出《元也里可溫教考》、《基督教入華史略》等多部名著。這段因緣,可謂符合輔仁大學校名「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義。
1926年初英斂之臨終前,將續辦大學的重責託付陳垣。英斂之除信任並肯定其才外,有兩點考慮:一是陳垣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長,人脈有助於輔仁大學的成立。二是英斂之理想中的新大學,是一所有學術風氣、而不是只傳教的大學,若託付教友,恐難實現不分黨派、出身和宗教信仰的辦學理念。1926年初,陳垣受聘為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社長。同年9月,奧圖爾出任北京公教大學校長、陳垣應聘為副校長。
1929年,國民政府不承認北洋時期立案的大學,並下令輔仁降格為學院。輔仁大學因應危機而立即調整改組董事會,推選張繼先生為董事長,迅速增設院系,並任命陳垣為校長、奧圖爾為校務長。輔仁之重組與擴大辦學,不僅順利消除了被降格為學院的風險,其後更發展到大學、高中、初中兼具的規模,成為北平四大名校之一。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軍隨即進逼華北,各公私立大學紛紛後撤。唯獨輔仁大學因教廷和聖言會的德國背景,成為淪陷區內孑然屹立的一所大學。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對淪陷區的控制愈趨嚴密,輔仁也漸感壓迫益重。陳垣及校內領導人士,在抗阻日方干擾和經費拮据的困難下,除了堅守「行政獨立、學術自由、不懸偽旗」的三項原則,還能擴展校務。如1937年增設文科研究所(史學部)和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購得舊恭王府做為女生宿舍等,使輔仁大學在抗戰時期仍能保持穩定的運作,實屬不易。
1949年後,輔仁大學先是被中共政府收回自辦,後又被併入北京師範大學(仍由陳垣擔任校長),教會則被迫撤離。抗戰時期在淪陷區扮演中流砥柱的北平輔仁,於新時代的動盪裡宣告結束。陳垣在這個曲折過程中,其政治立場固有轉變,但不論如何,從輔仁社開始到併入北師大為止,陳垣與北平輔仁的深厚淵源,殆無疑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