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後語

 
我要問問題MessengerME


threads-ginstagramfacebookyoutubelinemail


宇宙、世界、民族、國家乃至個人,無不有史;學校亦然。故本校自當有史,以彰往考來。

這本90年校史從初稿到定稿(實際上是第八稿),算是告一段落了。回想過去4年,真是點滴在心頭。

2011年11月,我參加了歷史系主辦的第七屆「文化交流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午餐後,大家在谷欣廳寒暄,我卻思緒起伏。當時適逢本校在臺復校50年,多項系列慶祝活動正熱烈展開。我腦海中浮現縈繞著輔大、40年、60年,手也在紙上信筆勾勒起來;不多久,一個明顯的框架出現了。這就是本書第218頁〈輔仁大學沿革年代簡表〉的原型。我當場就找同事們說出了一起編寫校史的發想,而回應令人鼓舞。
接下來,就是兩年多的醞釀,包括廣泛閱讀相關校史資料、無數次和系裡同事討論、向神長們請教、以及最終得到他們支持。

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數十年來,雖有若干關於校史的出版品問世,例如向外賓介紹本校沿革的小冊子或影音簡報;網路上本校全球資訊網或○○百科刊布的內容;慶祝創校70年、80年特刊等。概分之,其或側重於行政及宣傳的需要,或是個別考察研究的觀感心得,又或是各創辦單位內的人物訪談或局部記載。其中固不乏編寫用心用力、且收錄大量珍貴相片、內容精采生動者,如《熠熠生輝.再現輔仁——復校50週年紀念特刊》。但另一方面,卻仍然覺得,就一所國際知名的天主教大學而言,似乎還有不足。

2014年3月,我和歷史系同仁向學校提出了「《天主教輔仁大學史——彰顯主榮的歷程與見證》研究撰寫與90校慶校史出版及展覽計畫」,經相關委員會審議通過,獲得了學術經費(使命部分)、于斌樞機主教基金和文學院的補助;6月底,啟動執行。

在逐步推進的過程中,考慮到經費和效果的限制,故略做修正,取消展覽,餘則改為一個「十年計畫」;其近程目標是先寫90年校史,做為90校慶的獻禮;中程目標是2021年寫在臺復校60年(甲子慶)的校史;遠程目標是2025年完成輔大的百年校史。於是,現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名,就成了《天主教輔仁大學90年史稿——彰顯主榮的歷程與見證(1925~2015)》。

書名「史稿」,是在大家研究探討與斟酌推敲中逐漸形成的共識。就史料言,雖然本篤會、聖言會、耶穌會、中國聖職單位和大陸時期北平輔仁的檔案,分散保存在美國賓州、羅馬的聖言會總會、教廷傳信部與傳信大學、以及北京師範大學的檔案館等處,短時間內難以全部查閱核實,但仍可參考借助已有的校史相關研究成果   1,窺見本校發展的歷史軌跡與線索。更何況,還有校史室多年來努力蒐集與整理的可觀史料得以徵引;如能假以時日,逐一判讀消化,應可發揮預期作用。不過,有些史事因沒有確鑿證據,只能模糊描述,故決定以「史稿」名之;其中也含有等待方家指教和往後繼續充實、以竟全功之意。

至於本書的主軸——彰顯主榮的歷程與見證,則是在編寫的實際體會中,愈加得到應驗的領悟及感動。如校牧室在本學期辦理的「九十飛揚.百年輔仁」系列講座,原先和這個校史計畫並無關聯,卻適時提供了一些寶貴資料。再如,好幾次史料遍尋不著、進度嚴重落後時,大家極其焦慮又無計可施,我於是提議,那就祈禱吧。結果沒多久,竟然真的出現了直接可用的素材,那種喜樂快慰的感恩之心,一次又一次地湧現,並激勵支撐著我們堅持下去。

尤其能體現本書主軸的是〈紀傳篇〉所載的30位傳主,多是長期在輔大服務、貢獻卓著而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中25位(83%)是神父、修女或修士。這些天主的僕人不分國籍、不辭艱苦、不避兇險、不圖回報,只專注且忠誠地致力於完成使命。一如所有為輔仁大學犧牲奉獻而不遺餘力者,其人其事,讀之令人動容。

本書稿是團隊合作的初步成果;其分工概況是:使命副校長聶達安神父、校牧賴効忠神父、中國聖職單位代表汪文麟神父、聖言會代表鄭穆熙神父、耶穌會代表嚴任吉神父、聖言會前代表柯博識神父、宗教輔導中心主任杜金換修女、進修部部主任趙中偉老師,以及歷史學系同事陳君愷、米丹尼、高郁雅、張省卿諸位老師,承擔了諮詢、指導與審稿的工作;他們都真誠而準確地指正了一些不妥和謬誤,並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見解。

實際執筆撰稿的是:編輯凡例(戴晉新、林桶法);〈敘事篇〉的第一到三章(郭容吟);第四到七章(蕭道中);第八章(許毓良、汪采燁)。

〈紀傳篇〉(陳識仁、劉文賓、楊小華、郭容吟)。〈編年篇〉與部分的附錄(周雪舫)。我負責聯繫協調、拜託大家幫忙、組織統整全稿,還跑了趟北京師大檔案館,承楊館長桂明先生熱忱接待與大力協助,查閱核實一些相關史料;可惜時間不夠,只能等以後有機會和條件時再說。另外,在一年半裡,召開過無數次大小會議;最後在江漢聲校長以主任委員身分出席致詞和聶副校長主持的編輯委員會上大致定稿。

這段期間,許多人近乎天使般地伸出援手,令我感動不已。汪神父首先肯定並支持鼓勵我們的計畫構想。賴神父耐心地向我解說天主教會相關的職銜用法。嚴神父詳細闡明了耶穌會數百年來重視和興辦高等教育的理念傳統,以及參與本校在臺復校工作的種種努力,並引介我們找陳宗舜神父查閱相關檔案史料。高齡80多的朱秉欣神父提供了當年他艱辛奔走成立醫學院的書面補充。柯博識神父根據聖言會檔案研究輔大校史的所有成果,都細心且謹慎地提供給了這本史稿。羅麥瑞(Maryta Laumann)修女說明了聖神婢女傳教會的狀況。杜金換修女的努力回憶、協尋資料,在相當程度上釐清了本校重要傳統、也是特色之一的祭祖禮儀——「敬天祭祖」如何演變到「祭天敬祖」的情境脈絡。2本校外語學院前院長康士林教授(本篤會修士)使用本篤會檔案發表的校史論文,亦多有啟發。在臺北市新生南路聖家堂服務的陳宗舜神父,慷慨借閱了耶穌會的檔案給我們查對。還有已過世的校史室前主任吳瑞珠教授,如果沒有她對校史資料辛勤蒐集、整理與保存所奠定的基礎,我們今天想撰寫校史恐怕就更費周章了。

歷史學系的戴晉新老師和校史室前主任周雪舫老師,費神而仔細 地閱讀全稿,提出中肯意見、潤飾並修正了相當部分的文字。現任的校史室主任、專長於天主教史的陳方中老師,回答並指正了關於天主教會歷史背景、專有名詞及其用法上的相關疑義。郭容吟老師花了很長時間撰寫北平輔仁的歷史,極其投入地連續徹夜筆耕,被許多天主忠僕為了輔仁大學的無我奉獻而感動落淚。蕭道中老師用心撰寫了本校在臺復校半世紀以來的概況。陳識仁老師和劉文賓老師雖慨嘆史料不足,卻仍然寫出了極其動人的紀傳故事。楊小華老師抱病但毅然且及時的參加了工作。許毓良老師做了口述歷史訪問,他和汪采燁老師到野聲樓地下室庫房,翻找塵封已久的會議紀錄以憑佐證。我好幾次請教並麻煩米丹尼(Daniel Mark McMahon)老師翻譯本校歷史沿革簡圖,以便為將來出版英文譯本預做準備。

另外,教務處招生組李佩紋組長,因曾長期在進修部服務且熟悉校內掌故,不但翻查自己的工作筆記,還親自到進修部倉庫找檔案資料,以核實相關內容。董事會的邱百俐小姐以書面確認了本校法人和基隆聖心中小學法人合併的經過情形。特別是校史室賴玟忻小姐,毫無保留的提供資料及相片電子檔,並不厭其煩地多次指正錯誤。校牧室黃惠芳小姐燒錄了校史系列講座的光碟給我們參考。宗教輔導中心的劉美惠小姐幫忙找到有關祭天敬祖的資料。袁小涓老師全程參與及查閱比對資料;璧如、若瑜、永玉的隨時協助;最近三個月常忙到夜晚、連週末假日也要來加班的綉慧;以及芳君、雅琪近乎苛求的校對。

還有李青松總務長;秘書室林宜均組長;公共事務室吳紀美主任和張榮盈組長;國際及兩岸教育處侯永琪國際長、何思慎副國際長;以及正在規劃建置本書網頁版(並可支援手機閱讀)的圖資系陳舜德教授;這麼多人,都像盡義務似地給予幫忙。
我除了對他們的全力協助表示衷心感謝外,還應當說,沒有歷史學系全體和本校同仁齊心合力地無私付出,這本有一定價值、為將來撰寫校史奠定扎實基礎的90年史稿,是不可能出版的。

時間總是有限,在有限的時間裡常要「作這事或者那事」3;而且還為了這事那事操煩忙碌,「其實需要的唯有一件」4。因此,只要能「在少許事上忠信」5,專心致意,就可以完成。

現在,既期待新書的出版,又惶恐即將面對書稿中的失誤;只有懇請讀者包容諒解,並不吝給予批評指教。

其實,就本校言,存在三個面向:「大學,是共性;輔仁,是個性;天主教,是特性」6;在校史中要全面兼顧並不容易。因此,目前踏出的只是第一步。我深信,和所有畢業及在校的20萬餘輔大人一樣,我們共同的願望是,秉持《天主教教育宣言》(1965)和《天主教大學憲章》(1990)的理念,追隨創校先賢和各個對輔大成長有無可磨滅貢獻的教會團體之 後,仍以「彰顯主榮的歷程與見證」為主軸,在2025百年校慶之際,研究撰寫出一部百年校史,以體現本校認真負責、用心辦學的宗旨目標和百年樹人的教育真諦。

~克思明 謹誌
2015年11月8日於輔仁大學文研樓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