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德芳生於德國,聖言會神父,1923-1930年在奧地利攻讀哲學與神學,1930年晉鐸後被派往中國傳教。1946年返歐深造,1949年獲波昂大學神學博士。1963年應邀自日本來臺,協助輔仁復校的初期工作,先是擔任外文系德文組主任,之後創建外語實習所及西洋語文研究所並任所長,是輔大德文系和語言研究所的奠基者。
芮歌尼在1946年接任北平輔仁校務長時認為,欠缺天主教師資是重要的校務問題。於是他派遣一批年輕的神父返歐修讀漢學,齊神父便是其中之一。他先後攻讀語音學、民族學與漢學,1949年在德國波昂大學獲哲學博士。不過,當時齊神父已沒有機會重返中國。
1963年1月,齊神父在蔣百鍊神父的力邀下,自日本抵臺,加入輔仁大學復校的行列。當時,他親手繪製了外語大樓、生物系與化學系的建築圖;而聖言會的神父宿舍、傢俱,也由他張羅。他同時擔任外文系德文組主任(1963-1967),創建外語實習所(後改為「視聽教學中心」)。1969年他創立西洋語文研究所並任所長(1969-1979),三年後轉型為臺灣第一所語言學研究所,是臺北輔仁大學德文系及語言學研究所的奠基者。
齊神父喜用詩歌教學,以生動的肢體語言加強學生印象。他還寫信回德國,向相關單位爭取各種可做為教材的資料,蒐集大批的史地、民俗風情、宗教節慶等圖片,成立「圖片教材室」。
在德文系師長和校友們的印象裡,齊神父因自我要求嚴格,總讓人以為他是一位嚴肅、不苟言笑的德國人。私底下,他常用無傷大雅的德語來糗那些聽不懂的訪客,當訪客離去後,他會像個調皮的小孩,模仿他們的特徵、鄉音與小動作,逗得旁人哈哈大笑,流露出風趣幽默的一面。
他處事雖嚴,卻也有包容的雅量。某次期末考,聽力考試設備出狀況無法播放,後來雖順利解決,但承辦的同仁相當內疚。而齊神父並未苛責,只是淡淡地說:「月亮出來了。」意思是:這點小事又怎樣,月亮不是一樣出來了嗎?
齊神父更關心學生生活及家庭狀況,有時拿錢給家境困難的學生要他們去理髮,或者買新的牛仔褲;又提供工讀機會給清寒子弟,甚至幫學生出學費。他常叮嚀學生:要隨時把握每個求知的機會,不要輕易放棄。他就像學生的「爺爺」,外表威嚴冷峻,內心則是滿滿的關懷與疼愛。
1988年,德文系在歡慶神父85歲生日的同時,發起募款,成立了「齊神父助學金」,補助具服務精神且家境清寒的同學,以「發揮天主教仁民愛物之精神」。至今,德文系尚保有一禎齊神父1932年在山東傳教時的相片,他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映照出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身影。
齊神父終生以基督福音的精神致力於學術研究、教學與服務,1993年9月18日逝世於臺北耕莘醫院,享年91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