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文出生於德國威勒巴德森(Willebadessen),聖言會神父、語言學博士。1965年到輔大外文系任教;後來外文系下各組分別獨立成系,他出任德文系主任,為該系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由於他大力提倡,獲教育部認同,促成輔大、也是全國第一所外語學院的設立,他擔任創院院長。對輔大乃至台灣的外語教育,貢獻良多。
孫志文神父從小個性活潑開朗,選擇當神父,讓很多人驚訝。談起這一段,他緬懷地說:「我家有九個小孩子,我是最小的,爸媽都很熱心事奉天主,每個禮拜天一定會去教堂參加兩個彌撒,父母很高興有小孩要當神父。中學畢業後,我那時22歲,本來要到教育學院準備當小學老師,但是當時感受到天主的召教,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我決定要當一個神父,將我的一生奉獻給主。」
1952年,他進入波昂附近的聖奧古斯丁神學院(St. Augustin Seminary)攻讀神學,並加入聖言會,1958年晉鐸。1960年,輔仁積極在臺復校,聖言會指派他赴美深造,作為儲備師資。他順利取得華盛頓天主教大學碩士學位,接著轉到喬治城大學研究語言學,1964年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
1965年,孫神父來臺開始在外文系任教,講授德語和德國文學等。後來外文系(英、德、法、西)各組獨立成系,又設東方語文學系(後改為日文系)。1967至1983年間,神父主持德文系,立下了今天的規模。神父認為外語各系需要有一個統籌管理的單位,共同整合資源,協調發展,於是向校方提議成立全國第一所外語學院。經他多方奔走,終獲教育部同意,1980年,輔大外語學院正式成立,他擔任創院院長。教育部公告後,別的學校馬上跟進,如東吳大學、政治大學也陸續成立外語學院。
在外語學院成立前,1979年孫神父先成立「翻譯中心」,主編翻譯一系列歐洲思潮書籍,並且考慮成立翻譯學研究所。1981年,他在教育部的會議中力言系統性譯介歐語辭典與著作的重要性,呼籲政府支持。後來繼任院長的歐陽瑋神父(Edward Vargo)進而規劃設立全國第一個翻譯研究所,培養促進東西思潮交流與研究的人才。
1987年,孫神父奉派到中國大陸,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任教,直至2010年返回他的第二故鄉臺灣。總計孫神父在臺海兩岸從事教學服務46年,特別是在輔大任職期間,對外語學院的建立與發展貢獻良多。這位博學多聞、充滿熱忱的教育家,關注人類心靈成長的宗教家。
曾受教於他的學生,至今仍感念他的照顧與關懷,視他為心目中的人生導師。如輔大傑出校友、法藍瓷總裁陳立恆便表示:「法藍瓷Franze就是自己的德文名字,是當年孫志文神父替他取的,意指無拘無束、充滿創意,期許他有開放的心胸與不絕的創意。」又說:「孫神父一直都是我們的靠山,有他在,什麼事都不怕。神父和輔大就是我們的根,緊緊連繫著我們,只要找得到他,就找得到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