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于斌(1901〜1978)—輔大在臺復校的東風就是一塊土

 
我要問問題MessengerME


threads-ginstagramfacebookyoutubelinemail


于斌(1901〜1978)—輔大在臺復校的東風就是一塊土

 

于斌祖籍山東,生於黑龍江。1923年赴羅馬深造獲三個博士學位。1928年晉鐸,1934年任北平輔仁董事。1949年時局丕變,去國滯美。1959年教廷責其籌辦輔仁在臺復校並任命他為首任校長,直到1978年卸任。于樞機對輔大復校的艱辛擘劃及奠定穩固基礎,其貢獻無庸置疑。


  于斌樞機幼時父母雙亡,由信仰天主教的祖父母撫養長大。當時教區的法籍神父陸恆厘(Henri Roubin, 1871-1935)認為于斌是可造之才,保送他進入高小讀書。14歲領洗,洗名保祿,後自號野聲,19歲立下終身修道的志願,在祖母首肯下,進吉林神羅修道院學習。

  于斌資質極佳,1923年保送至羅馬傳信大學深造,共獲三個博士學位。返國後於1934年任北平輔仁董事會教會代表之一,並在校講授倫理學。1936年教廷派他任南京代牧區主教,抗戰時隨政府西遷重慶,多次前往歐美各國演說,爭取同情和援助,抗戰結束後返回南京教區。于斌反共立場鮮明,內戰結束後被共產黨列為戰犯,他遵教廷令,去國赴美。因教宗庇護十二世對中共持觀望態度,于斌和田耕莘的遭遇相同——既不可返國,又禁止去臺灣,只能滯留美國。

  1958年底,新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繼任,調整對中共的政策,解除了田耕莘與于斌的赴臺禁令。1959年,教宗要求于斌負責籌劃輔大在臺復校,並任命他為首任校長。

  在教廷指示與斡旋下,輔大在臺復校任務由中國主教團(即後來的「中國聖職單位」)、聖言會與耶穌會共同承擔。復校伊始,籌措經費、校地挑選與人事安排,是最重要也最艱鉅繁雜的工作。所幸各方支持,龐大經費總算有了著落;校地也在于斌與二修會經過兩年的奔波商討後,終於在1963年2月簽下新莊現址。這段曲折,于斌曾感慨道:「萬事齊備只待東風了,這東風就是一塊土。」三單位在校址確定後分配各管的範圍:聖言會主辦理學院、外語學院;耶穌會主辦法學院、商學院;文學院則直屬校長;三單位自行規劃興建校舍。這也是輔大人所熟知,校園內建築各有特色的緣由。當時,于校長的辦公室在文華樓四樓,考慮到他高大壯碩的身材與長年的腳疾,學校遂於大樓東側設置一座直達四樓的小型電梯,免去上下樓梯之苦。

  三單位採取「分治合作」的模式,但實際上因分治居多而問題叢生,在于斌的耐心與寬容之下,尚能平順運作。只是,人事安排、設立夜間部、社會對輔大由外籍神長主導的批評質疑,再加上教育部的壓力,導致出現要求于斌辭職的風波;但不久即告平息。1971年,于斌校長以樞機主教身份,發起全國性的祭祖大典,日後,祭天敬祖典禮也成為輔仁大學的傳統與特色之一。

  1978年7月15日,于斌辭輔大校長一職,由羅光接任。稍後他飛往梵蒂岡參加故教宗保祿六世奉安彌撒大典,不料竟於8月16日因心臟病猝發去世;8月28日,遺體安葬於輔大校園內。1981年9月,校門口右側新建行政大樓落成,命名「野聲樓」,以紀念這位臺北輔仁大學的奠基者。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