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英斂之(1867〜1926)—輔仁大學最主要的創校先賢

 
我要問問題MessengerME


threads-ginstagramfacebookyoutubelinemail


英斂之(1867〜1926)—輔仁大學最主要的創校先賢

 

英斂之滿洲正紅旗人,原姓赫舍里氏,漢姓玉,名英華,字斂之,晚年自號「萬松野人」。民初與馬相伯齊名,有「南馬北英」之譽。1912年二人聯名上書教宗求為中國興學未果。1913年自辦「輔仁社」教育青年。後得教廷支持其興學倡議並委本篤會籌辦,終有北京公教大學(輔仁大學前身)之成立,是創建輔仁大學最主要的推手。


  英斂之家境寒微,稍長,迫於生計而習武。日後,時人視他「負氣敢任,有古俠士之風」、「壯類武夫」。他則自言:痛恨「奸貪誤國,豪暴虐民」的達官貴人,矢志終身不當官,不與之為伍。

  青壯時正值清末,國事蜩螳,20歲後棄武從文,瀏覽百家、耽習文史。政治上認同康、梁,支持維新變法,戊戌敗後避難外地,遠走雲南蒙自法國領事館做文案工作。1902年在天津創辦《大公報》,以「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為宗旨,他兼任總理和編輯工作,每日為《大公報》寫一篇社論。英斂之廣涉中外各家宗教教理,「後得耶穌舊教之書,讀之既久且多,因多而疑,而問,而思,而辯,而慊,而信」,二十二歲時受洗,洗名文森蒂斯(Vincentius)。19世紀下半葉,基督教在中國籌辦教育,從初等、中等到高等教育皆所重視,天主教則似乎只辦初等教育,天主教大學只有馬相伯創辦於上海的震旦學院。

  1912年9月,英斂之與馬相伯聯名上書教宗求為中國興學,信中表示:「乃在我華,提倡學問,而開大學堂者,英、德、美之耶穌教人都有,獨我羅馬聖教尚付闕如,豈不痛哉!」上書雖受重視,卻因歐戰爆發而擱置。

  1913年秋,他在北京香山靜宜園創辦「輔仁社」,取《論語》「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義,主要傳授文化知識和天主教史,培養天主教青年。他親在輔仁社授課,更持續向教廷倡議興學。其後,輔仁社雖因經費拮据而停辦,但得到比利時籍雷鳴遠(Vincent Lebbe, 1877-1940)神父協助,興學之議終獲教廷支持,委託美國本篤會在華創立大學。

  1925年2月,美國賓州聖文森總會院司泰來院長與奧圖爾神父同抵北京,與英斂之多次面晤,共商籌辦大學事宜。隨後,英、奧兩人聯合發表(由馬相伯代擬之)《美國聖本篤會創設北京公教大學宣言》,闡明辦學宗旨。同時,以國幣16萬元永久租下原濤貝勒府做為大學校址,著手聘請教師,購置書籍、教學設備、體育器材等。正式招生前,英斂之復辦先前因經費拮据而停辦之「輔仁社」,又稱麥瑪納國學專修科,提供大學先修課程,學習兩年期滿後發給證書,凡願深造者,免費升入北京公教大學(爾後正式成立時,改名為北京輔仁大學)。

  1926年1月10日,英斂之因瘁勞逝世,臨終前託付陳垣接辦興學事。其後羅馬教廷頒授「聖大額我略教宗騎士團爵士勳銜」(The Knighthood of St. Gregory The Great)榮爵,感念英斂之畢生奉獻中國天主教高等教育事業而鞠躬盡瘁的精神。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