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木頭裡的靈魂

 
我要問問題MessengerME


threads-ginstagramfacebookyoutubelinemail

譯自
Essai sur l'architecture Chinoise
其他題名
中國建築彩繪筆記
18世紀法國傳教士筆下絕美的中國建築
作者
(法)佚名
譯者
范冬陽
出版社
方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24
出版地
臺北市
ISBN
9789865530891

收錄來源
HyRead eBook 電子書

分類
藝術/設計
特展
每日一書
展出日期

為這本書打分數
Average: 5 (1 vote)

...

偶然的因緣,讓譯者有機會把這本十八世紀寫成的書從法語翻譯成中文——《論中國建築》,中文版出版後書名為《藏在木頭裡的靈魂:中國建築彩繪筆記》。

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開始以後,中國逐漸出現在歐洲人的視野中。發展至成書的十八世紀,富庶廣闊的中國儼然成為歐洲人想像中的文明世界。然而限於遙遠的距離、危險的交通和少量的紙媒,這個文明國度的資訊只能依靠遠道而來的使節、商人、傳教士等最初的探險者進行傳播。可以想像,當時的法國人從中國回到歐洲,給他的同胞們講中國建築,不啻於今天的太空人回到地球,向我們介紹他剛剛飛過的月球表面環形山。作者知道,山有好多種,要分類講;為什麼有這些種類,沒在月亮上待那麼久,也不完全知道,只能按地球人的方式分類。作者還知道,人們真正感興趣的,是那個月亮。

所以,用西歐地區十八世紀已經相對成熟的科學思維認識和解析中國建築,是作者不自覺中採用的做法;從建築中反映中國的整體情況,是作者無形中給自己和這本書的任務。

作者身為宗教人士,卻沒有深入瞭解當時在中國盛行而歷史悠久的佛教,以至於不知道「塔」的形狀來自哪裡,甚至要去歐洲古代尋找(事實上佛教也確實在二十世紀初才在歐洲開始廣泛傳播)。也因此我大膽揣測,最後出現的「臺」的部分,單獨看甚是無厘頭,其實可能是作者在有限的經驗內對塔的來源做出了假設,努力從中國歷史源頭上尋找種子、建立因果。卻沒想到歷史的發展完全可以因為外來文化的介入而獲取新的形式。

正如作者在原書開篇的問題:「有必要在歐洲介紹中國建築嗎?」我們也要問:「有必要在現今推出這本書嗎?」尤其當今天的學術界對中國古建築的系統研究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細節,而實踐中現代建築又幾乎完全吞噬了古建築的生存空間。

譯者認為本書的價值在於,讓我們更加慎重地對待認知和理解:明白不同文明階段、不同思考範式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差異以及可能出現的結果,並由此知道,我們看到的事實和因果在不斷演進,發現科學真相是無限逼近的過程。故此,翻譯也本著儘量保留歷史資訊的原則,不對任何前述的明顯謬誤做出更改,盡可能保留原書的表達,讓讀者感受歷史時空的陌生和似曾相識。

當然,除了這些抽象的意義,書中的彩畫製作精美,內容豐富,哪怕僅僅當作裝飾圖冊來看,能激發的關於中國大清帝國時期的繁華想像也是美不勝收。

三百年前的作者站在法國看中國,我們站在三百年後的中國看他眼中的自己。知識的整體就是各個部分的相互觀照、嵌入和互耦,而進步就是由此引起的反觀自省和重構。希望譯者淺薄的見解,能為不吝熱情觀照此書的讀者們提供一點線索,貽笑大方的同時也抛磚引玉,促成共同的探討和成長。

感謝並紀念這位為我們留下珍貴歷史資料的無名法國傳教士。

...

 

 

 

 

 

–––––––––––––––––––––––– 

輔仁大學圖書館

–––––––––––––––––––––––– 

圖書館數位學習網
–––––––––––––––––––––––– 

–––––––––––––––––––––––– 

––––––––––––––––––––––––